新聞報導

兩地桃李滿芬芳

" 她們翩翩起舞盛裝相迎,麻衣上的鳥獸展翅欲飛,周身華麗的白銀飾品,只有歐洲小說中皇家貴族才能媲美——這種裝扮來自貴州苗族,他們是祖國56 個民族之一…… "

這是 2016 年,香港兩所中小學第一次組織學生赴黔交流時,在感受了黔中壯美山川、璀璨民族文化後,以《我眼中的貴州》為題寫下的遊記。同年,貴州兩所中小學也相繼回訪香港,站在全球的金融制高點上,感受國際教育、放眼世界。

2015 年,8 位貴州省政協駐港委員決定為黔港兩地進行一次雙向教育" 幫扶" 改革,改變對貴州傳統的資金助學、改變港校說教式" 愛國" 思路,推動黔港兩地" 締結姊妹學校",嘗試兩地教育共融發展。而這一舉動迅速影響到澳門、台灣,才一年時間,兩岸四地姊妹學校從 4 所擴大到 28 所,正計劃長期往來交流。

原本刻板的課堂,被香港老師演活了

4 月底,貴陽十八中的 40 名初中生,乘坐直飛香港的航班到港。在飛機穿過雲層下降時,窗外萬家燈火,像繁星點點落在地上。貴州少年再也按捺不住激動,機艙裏的歡聲笑語,一直持續到飛機在香港國際機場落地。

劉亦歡、劉亦樂兩姐妹是第一次感受港校的課堂,她們被分到香港勞工子弟中學同一間教室,兩人身高相同、外貌一樣,引來不少好奇的目光。亦歡被勞校同學的熱情刷紅了臉,拉一拉妹妹衣角。" 我叫劉亦樂,是妹妹,她是姐姐劉亦歡,我們來自貴陽十八中。" 亦樂的聲音有點顫,同樣顯得緊張。

勞校的每間教室不過 40 名學生,彩色的墻面掛滿了學生學習、勞動、娛樂的照片,照片上進行過手工 PS 文字註解," 敬業的環衛工人 "、"XXX,你好靚 "…… 墻面顯得淩亂,卻讓整個教室充滿溫度。

站在講台上的男老師姓黎,穿著藍襯衫、牛仔褲,戴著大框眼鏡,一副知識青年模樣。一笑露出 4 顆潔白的牙,立刻就變成了男版 " 阿拉蕾 ",富有喜感。

這是一堂講解 1946 年至 1991 年,資本主義美國和社會主義蘇聯因意識形態分歧長期冷戰的歷史課。在 PPT 裏展示的兩幅漫畫,是兩國漫畫家相互攻擊對方企圖占領全球的畫作。黎老師用粵語授課,突然目光註意到一臉茫然的貴州姐妹,他用手一下捂住嘴又慢慢打開:"Oh,I ’ m sorry。" 當場引來一陣笑聲。

黎老師的普通話並不出色,但一點不影響他活潑的教學特點。他愛與學生互動,亦歡、亦樂回答提問的聲音很小,不過總能看到老師有力地豎起大拇指,高分貝喊出 "Yeah"、"Good",以增強她們的自信心。

想象中刻板的歷史課,上半場被黎老師 " 演 " 活了,下半場他把時間交給了學生。

這堂歷史課,教學過程不過 20 分鐘,後來的時間就變成了 " 美術課 "。學生要扮演蘇聯漫畫家,分小組設計一幅攻擊美國的漫畫向世界宣播。

水彩筆是勞校學生必備的學習用具,歷史課、地理課、語文課都會有畫畫的環節。亦歡、亦樂感到不可思議,她們從沒有在美術課之外,帶過彩筆到學校。

15 分鐘的設計,10 分鐘由學生表達創作意圖,設計小組鼓勵亦歡作為代表發言。亦歡面帶笑容,落落大方地走上講台,手裏拿的這幅畫,是一幅特殊的美國國旗,國旗的紅色條紋在不斷蔓延纏繞著地球。

" 紅條紋纏滿了地球,就能表達出美國的野心。" 亦歡的發言,語句頓挫有力,無比自信。發言結束,正好下課鈴響起,亦歡成了整堂課的開頭與結尾。

" 香港的課堂是活潑、富有想象力的,能夠感染到我們的學生。" 南明區教育局副局長穆仕梅坐在教室後排,對勞校的課堂讚不絕口。

" 我們相互取長補短嘛。" 謙虛的勞校副校長鄧耀南坐在穆仕梅身邊,他去年到貴陽十八中交流,相比香港的開放式課堂,他用 " 紮實 " 來註解貴州的基礎教育。

友誼似常青樹,希望年年花開

密集的購物中心貫穿整條彌敦道,專線小巴在新舊樓宇間通宵行駛——旺角,處處展現著香港都市的繁華與活力。

緊鄰旺角的何文田,與旺角的繁華截然不同。這裏摒棄喧鬧,成為香港基礎教育的其中一處集中區域,與貴陽十八中締結為姊妹學校的香港勞工子弟中學,就坐落在何文田的主道上。

勞校的校舍不大,延續著香港節約用地四方樓的老式建築特點。晨光透過天井照進操場,與學生的笑容輝映,更顯育人之地蓬勃的朝氣。

勞校是創辦於 1946 年的老校,原名旺角勞工子弟學校,建立初期主要是為了解決當時工人子弟嚴重失學的問題,由社會各界愛國人士發起捐贈組建。"1949 年,我們就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。" 勞校副校長鄧耀南為之自豪。他說,那時,除了勞校在內的 5 所學校外,香港其他學校還掛了幾十年的米字旗。"68 年堅持升國旗,勞校有著愛國情懷。"

2015 年,程燕、王紹爾、蘇麗珍等 8 位貴州省政協駐港委員提出黔港兩地締結姊妹學校的建議。" 帶學生到貴州去看看祖國。" 委員王紹爾不是貴州人,卻一直關註、幫助貴州發展,他向母校勞工子弟中學發出邀請,正中他們的 " 愛國情懷 "。

第二年,在省委統戰部、省教育廳的支持下,香港路德會聖馬太學校和貴陽環西小學、香港勞工子弟中學和貴陽環西小學和貴陽十八中結為 " 姊妹 ",在程燕等人建立的 " 香港貴州文化交流基金 " 資助下,雙方開始往來進行教育交流。

" 鑿洞過深山,架橋通天下 "。鄧耀南普通話不流利,慢吞吞吐露出這 10 個字總結貴州發展。

一方端硯、一張宣紙、一支毛筆,展現祖國文化;一首唐詩、一段音律、一支民舞,穿越千年中華 …… 環西小學的課外活動,讓香港路德會聖馬太學校師生大開眼界。" 這是意外的收獲,我們總想讓香港學生認知祖國,這不正是在貴州感受祖國文化和發展。" 聖馬太校長楊佩玲當時這樣說。

一周的交流時間短暫,返港這天,貴陽晴空萬裏,在貴陽國際機場,香港路德會聖馬太學校一名小男孩問程燕:" 貴陽會不會突然刮台風航班取消,讓我們多呆一天。" 男孩話語很天真,卻讓程燕感受到,黔港兩地交流從中小學生做起是正確的。

" 綠綠的山,清清的水,鳥兒山間飛!藍藍的天,風兒吹,山花那麽美 …… 神奇的苗族喲,美麗的高過河 "、" 貴州,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 "、" 四種地貌:高原、山地、丘陵和盆地 "……

這次交流活動結束,程燕把所有人拍的照片收集起來,配上高山流水的歌曲,簡單而有力的介紹,制作成一張名為 " 貴州多彩,愛上貴州 " 的光盤,作為貴州向港校推介 " 締結姊妹學校 " 活動的宣傳名片,又促成了黔港兩地十多所學校結為了 " 姊妹 "。

在簽約儀式上,程燕說:" 友誼似常青樹,希望年年花開。"

有了聯系就有了感情牽掛

中午,黔港兩地學生坐滿了勞校的休息室,談兩地生活、喜愛的書籍、喜歡的運動。楊佳慧被三個勞校同學包圍著,正拿出手機給他們翻看貴州的美景。隨後,他們互留了聯系方式。

有了聯系,就有了感情牽掛。

2017 年的春節,勞校學生吳耀文一家就是在貴州過的。

去年,勞校訪問貴陽十八中時,吳耀文就對貴州印象深刻。他擅長油畫,回港後,他將記憶裏的黃果樹瀑布、青巖古墻深巷、西江苗家女子留於紙上,勾起一家人說走就走的念頭。春節前,吳耀文聯系貴陽十八中的夥伴,請他幫忙規劃三天旅遊行程。春節前一天,一家飛抵貴陽,再次感受貴州的山川與人文,雖然對貴州濕冷的天氣準備不足,但年味十足的貴州之行,讓他們的收獲遠超遺憾。

同樣是今年春節,香港路德會聖馬太學校王蕊心和父母在香港機場等候貴陽的航班,她邀請貴陽小夥伴顧佳琪一家三口來港旅遊。兩個相隔千裏的家庭,因為孩子的相互交流,建立起了長久的聯系。

" 他們將成為兩座城市的‘宣傳員’、‘代言人’。" 程燕說,這是她們發起締結姊妹學校之前,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獲。程燕談起了這次教育 " 幫扶 " 改革。

從上世紀 90 年代起,到港的貴州商人開始回饋家鄉,其中一項關註點就是家鄉的教育。" 我們援建了很多學校,出資幫助山區學子。" 時隔 20 年,貴州教育設施基本完善,旅港的貴州人想以另一種方式幫助貴州教育,讓家鄉師生到香港感受前沿教育、多元文化,打開世界視野。而作為第二故鄉的香港,港校說教式的 " 愛國 " 顯得縹緲,帶學生到內地親自觸摸一下祖國的壯美與偉大,這才真正地接地氣。

" 我們希望這樣的交流是感動、影響對方的,而不只是局限於參觀、聽報告 , 是需要走進對方的課室、對方的家庭去學習體驗 , 去交心、交朋友。" 程燕說,她們的思想落地後,影響到澳門、台灣。今年,兩岸四地已經有 28 所學校結為姊妹學校,並且計劃進行長期往來交流。

除了教育共融發展外,他們還看到兩岸四地的學生在發揮著旅遊、商品、文化等各方面的互相推介作用,可能還會產生想不到的蝴蝶效應。

貴陽十八中旅港交流活動,在勞動節前圓滿結束。劉亦歡姐妹最大的感概是香港樓太密、人太多,逛街也像排隊,而這正是香港繁榮的象征之一。程燕、王紹爾等 8 位委員想過,香港的街景也應該讓貴州大山裏的孩子看看,見識一個不一樣的世界。
專題 & 山與海的對話

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田堅 李強 黃啟旺

http://www.myzaker.com/article/5953076a1bc8e0cd080000b0/

© 2025 香港貴州文化交流基金 版權所有